辨太陽脈證併治
桂枝湯的煮服法
本篇學習重點在了解桂枝湯的煎煮法、服用法,以及古今劑量換算
古今劑量的基本換算
漢朝的度量衡和唐宋之後的度量衡不一樣,我們若用郝萬山的說法,漢朝時代的一兩,合約現在的15克左右,維基百科裡面也有寫(不知道是否正確),西漢的一兩約現在的15克,而東漢的一兩呢,則大約是現在的13克。都沒關係,中國人就是要「差不多先生」,東西可以用就好,不一定要到完全的精準,「比劑量重要」的是「比例」,很多傷寒論方劑的組成比例,是完全不能更動的,動了任何一個藥味的比例,主治就完全不一樣。
像我們曾經說過的桂枝湯加重芍藥,主治就從全身的營衛(太陽區塊)往太陰區塊走了,所以某些方劑比例完全不能更動,但是重量上差不多就可以了。詳細的換算方法,喜歡實事求是的人可以盡量去考據,或是直接參考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稿都沒關係,我們根據經驗講一個大概的換算方法就可以了。
漢代的3兩約合現在的1兩多,為了開藥上的方便,我們就把古代的劑量直接除以3,也就是如果古方是3兩,我們現在就開1兩,那麼1兩是10錢(漢朝沒有錢的這個單位),所以一帖桂枝湯以現在的劑量來算的話怎麼開?就是桂枝1兩,炒白芍1兩(芍藥用炒白芍,生白芍對現在人來說稍微偏涼),炙甘草6錢半,生薑1兩,大棗依然是12顆(枚)。這個大棗是算顆的,古代是「顆」現在也是「顆」,所以不用除以3,大家不要搞錯了。
我的數學很爛,剛學到劑量換算的時候,就很納悶為什麼大棗不用除以3,後來才想通是因為單位的計算方式沒有改變!這個錯誤不只我一個人犯,後來也有其它同學來問我這個問題,我也是解釋了半天同學才搞懂,不懂的就實際拿紙筆來算一算。
科學中藥配比
有一次我用藥的時候沒注意,大棗直接寫了「1兩」,結果算一算也差不多就是12顆。所以桂枝湯的比例大概是「桂枝3 : 芍藥3 : 炙甘草2 : 生薑3 : 大棗3」,「3 : 3 : 2 : 3 : 3」這樣的比例,所以如果同學用科學中藥的話,大概也用這個比例去配就行了。
桂枝湯是有科學中藥成方的,不一定要拿著一罐一罐的單味藥自己配,直接買一罐成方的桂枝湯就行了。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看科學中藥的藥罐上,有一些生藥比例、浸膏比例等等的標示,要怎麼樣配出一個原方原帖的科學中藥方就請大家自行研究。
因為我比較隨便,不愛斤斤計較,而且使用科學中藥的時候,方劑的效果和劑量就已經跟原方的水藥不一樣了,所以我更不想去研究到底科學中藥要用到幾克才會有水藥的效果。如果是我個人應急用的,或是由經驗已經明確知道科學中藥效力的方劑,一次的用量大概都是3~4克起跳往上加,有些傷寒論原方裡的藥量本來就比較重的,例如小柴胡湯,一次就會用到6~7克或著更多。
科學中藥 V.S. 生藥打粉
什麼是科學中藥?就是現代的懶人藥!一樣是把生藥材放進鍋子裡煮,煮出來的湯藥以高壓噴在澱粉上賦形,就變成你在外面看到一罐一罐的科學中藥,方便大家不用買生藥來煮湯劑,也可以像湯劑一樣的服用。有些科學中藥「成方」(例如桂枝湯)各單味藥的比例,跟傷寒論上寫的是一樣的,但是有些方劑中的單味藥比例,例如炮附子,書上寫的是「附子一枚」,很多藥廠都直接用1的比例來入藥,可是一枚附子秤重起來,可能會到古方的3兩(現代的1兩),所以在使用科學中藥成方的時候,方劑中有炮附子的話,如果藥廠給的比例只有1,那我們就要自己另外再補一點炮附子的單味藥(科中),比例和藥性才會足夠。 科學中藥是一罐罐的粉狀物,那是因為有澱粉賦形,有些方劑我們用的是生藥打粉(例如五苓散、當歸芍藥散),直接把藥材用打粉機打成細末,雖然跟科學中藥一樣最後都是粉末狀,但是意義上完全不同,所以當原方是生藥打粉的時候,我們就不用科學中藥。
桂枝湯煎煮法
藥材
回到桂枝湯的煮服法條文裡。桂枝湯的五味藥需要「㕮咀」,用嘴巴咬破藥材讓藥性可以被煮出來。古時候的工具沒有像現在那麼方便,現在去外面的藥房買桂枝,買到的都是切好的一片一片的「飲片」,已經不是一整條的「樹枝」了,所以現在都可以直接拿來煮藥,不用再咬碎就可以把藥性煮出來了。
水量
藥材準備好了之後丟進7升的水裡,1升大約是現在的200c.c.,那我們就用差不多用一個飯碗的量當作1升,加入7碗的水用微火煮到剩下3碗。微火是多大的火呢?古代用的都是炭火,炭火的微火有時候比我們的瓦斯爐的微火還大,所以用瓦斯爐煮藥,可能要用小到中火。
煎煮時間
桂枝湯這種「外感的感冒藥」不用像燉雞一樣慢慢的熬,煮快一點沒關係,而且煮得快的藥,我們會覺得藥性會有一種輕瓢瓢的感覺,比較能夠往上焦走,或是比較能夠發散體表的邪氣;相反的,一些比較滋陰的補藥,我們就會用小火慢慢燉,煮久一點藥味比較濃,比較會往下沈或往內走。「味薄出上竅,味厚出下竅」,我們會在以後的方劑裡看得到這樣的藥性。
桂枝湯服用法
喝粥助汗
藥煮好了之後把藥渣去掉,放溫到可以入口的時候喝1碗,接著就喝點熱稀飯,不用太濃太補的稀飯,米湯就可以了。因為身體在抗病的時候,要調動(包含脾胃塊的)能量對抗病邪,所以不能給腸胃太大的負擔,如果給了病人鮑魚粥不好消化,反而可能加重感冒的病情。這個熱稀粥是為了「助藥力」,連同後面的「溫覆」蓋被子,都能幫助「取汗」。大家應該都有這種經驗,喝熱水不一定會流汗,喝一碗熱熱的稀飯就很容易出汗,喝了稀飯再蓋被子流汗的機率就非常高了。喝稀飯蓋被子是為了幫助桂枝湯的藥性,走到營衛後藉由發汗把風邪從汗孔趕走。相信很多人聽過老一輩的人說,感冒發個汗就會好,所以感冒有時候不管是刻意發汗或不小心亂搞發了汗,結果燒也退了,人也輕鬆了,感冒也就好了六、七成,可是僅僅是用發汗就想把感冒治好是比較沒有那麼容易的。治療桂枝湯證的感冒,喝了桂枝湯後必須取汗,因為桂枝湯本身雖然算是個偏暖的方劑,但是方劑的本身不太會自行發汗,或是說發汗的力道比較弱,所以要借由喝稀飯、蓋被子的幫忙來「助汗」。
發汗的規矩
我們之前講過汗孔不開的麻黃湯證,得了麻黃湯證的時候是禁用桂枝湯的,如果在麻黃湯證的時候誤用了桂枝湯,會因為桂枝湯本身不會幫助開汗孔而在身體裡悶燒,有可能導致吐血或其它變證!所以桂枝湯本身不發汗,要借外力發汗,而發汗就有發汗的規矩,要全身上下「微似有汗」,流汗的程度大概就是全身摸起來潮潮的、濕濕的,不可以全身發大汗而淋漓不止。如果桂枝湯發汗發不夠或是發汗太過,感冒都可能不會好,或甚至轉入其它區塊。「溫覆」的時間大概就是一個時辰,約2個小時左右,嚴格的執行當然是比較好的,但是我個人有時候也懶,悶汗悶不到那麼久就煩了,但是既然仲景說了,我們最好就照做,如果沒照做感冒沒好,就不能說仲景的藥方無效。
服用頻率
如果喝了一碗湯藥發了汗病好了,後面剩下的兩碗就「停後服」不用再喝了。如果沒有取到汗感冒沒好,就「依前法」再喝一碗取汗,還是沒好的話就縮短時間再喝第三碗,1帖藥在12個小時之內喝完。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人,白天用了一帖藥感冒沒好,晚上就再吃一帖,24小時觀察病人的狀況。即使吃了桂枝湯喝了藥,還是得好好的觀察,有時候感冒不會留在原地等人,用藥的時機不對或發汗不得法,感冒隨時有可能「轉證」。吃藥的原則是,桂枝湯喝了就要取汗,如果沒發汗或病沒好,就是一直吃藥,可以吃到2~3帖,吃了3帖都沒好怎麼辦?仲景沒說,但是我替他說:「笨蛋,你辨錯證開錯藥了吧!」通常太陽區塊這種淺表的感冒,1~2碗藥喝下去,甚至是科學中藥的桂枝湯吃個1、2次,取個汗感冒很快就好了,正所謂「一劑知病,二劑已病」,如果喝了3帖藥都還沒好,那九成九是辨錯了證開錯了藥,感冒沒有什麼吃一個禮拜的藥然後慢慢好這回事,如果不是一、兩天內解決的,就是沒對證而用錯藥了!
桂枝湯的用藥禁忌/規矩
桂枝湯煮服法後面還有一些飲食的禁忌,囉囉嗦嗦的不想解釋,反正如果是感冒了,就乖乖的禁水果,吃飯就吃最簡單的稀飯就好,水也是渴了想喝才喝,喝一點解渴就好。現在的人很高拐,感冒的時候,你跟他說因為水果偏寒不要吃水果,他就問你芒果可不可以吃,榴槤可不可以吃;你叫他喝稀粥,他就問你可不可以加鮑魚補充營養。什麼奇怪的招數都有。現代的人受到西方營養學的影響,說什麼生病要有體力才能對抗病毒,所以要補充營養、維它命;因為有病毒要排毒,所以要多喝水;因為電解質不夠,所以要喝運動飲料......。就一大堆亂七八糟的觀念,在傷寒論裡全都是禁忌!誰說的對?當然是傷寒論比較接近真實情況,感冒對西醫來說是治不好的絕症,既然治不好,那他們說的那些幫助身體抵抗病毒的臆測,又怎麼可能是對的呢!在傷寒論裡我們會學到,感冒大概就是七天一個週期,只要身體不太爛,七天一到感冒也該自己好了,但是因為自作聰明或是聽了西醫的謬論,做了許多無謂,甚至是「對抗」「身體抗病機能」的白工,反到是有可能兩、三個禮拜感冒都沒好! 傷寒論裡的用藥規矩是很嚴格的,該有的程序都不能省略。有時候有人會拿一些「名門正派」的藥方來,說是經方的藥,一看「桂枝湯,嗯,不錯,難得有人開桂枝湯」,可是吃了幾天病也沒好。「醫生有叫你發汗嗎?」「沒有!」;「那你有發汗嗎?」「沒有耶!」那那那......這不叫桂枝湯啊,感冒用了桂枝湯後就是要吃稀粥蓋被取汗,沒有發汗的桂枝湯就不能算是桂枝湯,仲景都說了,發汗不夠或太過「病必不除」,如果沒有按桂枝湯規定的治療程序來服藥,感冒不好也是應該的。 有些人會說:「我有發汗哦!」。「怎麼發的汗呢?」「我吃了桂枝湯後,然後東摸摸西摸摸,過了2、3個小時,睡了個午覺,然後就流汗了。」聽了之後白眼都翻了一圈!吃藥、喝粥、溫覆、取汗,這是一個連續的步驟,不是叫你今天吃藥明天發汗,是要用發汗來排除邪氣,少了一個步驟都不行!前面也說吃了桂枝湯要「週時觀之」,因為怕你的桂枝湯證轉證,轉入陽明或少陽區塊,那就得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置。可是開業的醫生不可能幫你週時觀之,不可能叫你在他的醫院吃藥、吃粥、發汗,等你病好了才放你走,不可能!所以很多時候,看起來是經方而且對證的藥卻沒有發揮效果,是因為沒有「照步來」,沒有照步來的經方藥,就不是真的經方!
一次治療量
太陽區塊的感冒在身體的淺表,很多時候桂枝湯或麻黃湯喝了一碗發個汗,感冒就差不多好透了,剩下的兩碗根本喝不到浪費了,那我們也可以像後面說的這樣做。
原方原帖的劑量煮出來的3碗是3次的治療量,如果我們很有把握1碗藥就能把感冒搞定,就可以把原方劑量除以3,煮出1碗的量來服用就可以了。
桂枝湯原方劑量中,桂枝是漢朝時候的3兩,約合現代劑量的1兩多,除以3的話就是3錢多,為了偷懶方便,直接把漢朝的兩換成現在的錢當作一碗的劑量就可以了,也就是說如果要煮「1碗量」的桂枝湯,就用桂枝3錢、炒白芍3錢、炙甘草2錢、生薑3錢、大棗4枚(12除以3,這裡要換成1碗的量哦!)當作1碗的劑量,水量差不多蓋過藥材,2 ~ 3碗水煮剩1碗就可以了。
桂枝湯藥味用量歸納
右邊附上一張桂枝湯原方劑量、現代劑量、科學中藥比例的表格,以後大家要自己煮藥,不管是原方、1/3劑量或是科學中藥,都可以自己換算配比。
有很多傷寒論裡的劑量,在這裡附的表格裡沒有提到,例如將來會說到半夏用半升(半碗),大家可以自己實際去秤重,或請藥房大概估算一下,要不然就找各個有效醫案來看他們的劑量,或是找郝萬山「傷寒論上課講稿」裡劑量換算的部份來看,我們這裡不教數學,所以只講到這裡。
好了,我們劑量也說了,不怕死的可以開始煮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