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篇(二)─太陽病兩大證型「中風/傷寒」

辨太陽脈證併治

太陽病兩大證型

「中風 V.S. 傷寒」

本篇學習重點在了解太陽病的兩大證型─「中風」與「傷寒」。由於「汗孔」「開與闔」的不同,形成「氣機可否向外發散」的差異,因而有惡風寒、有無汗、脈緩緊的不同。

邪氣攻擊太陽區塊,於是產生了「汗孔不閉」與「汗孔不開」的兩種主要太陽病的類型:

【6.2】 太陽病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
【6.2】說的是有一種邪氣,軟趴趴的像風一樣一陣一陣的吹著,當人體衛氣較虛時,邪氣跟著跑進人體的表層,就在這個衛氣層裡鑽啊鑽的,跟衛氣混雜在一起,結果破壞了汗孔調節的機制,讓「汗孔」「關不太起來」,於是本來不該流汗的時候,身體也不自主的流起汗來,這是因為汗孔調節的機制出了問題,汗孔關不緊,無法阻擋汗液外流,就形成了「太陽」「中風」的「汗出」。

前面太陽病提綱曾提到,人體表層受邪氣攻擊而怕冷,是因為衛氣層遭受破壞,調節體溫的機制出了問題,而「太陽中風」就是衛氣層被攻擊,汗孔調節機能被破壞所以怕冷,而且因為有「風(邪)氣」混雜在衛氣層裡,所以吹到風的時候,會比平常更不舒服,特別不想被風吹到,辨證時甚至可以把人推到電扇前看看是不是覺得不舒服。

發熱和脈浮都是因為人體調動氣血向外抗邪的結果。因為邪氣有點軟趴趴的感覺,而且汗孔關不緊,所以人體抗邪的時候,氣機還有機會向外發散而出(汗流得出),身體抗邪的強度相對(於後面要說的「傷寒」)來得緩和,所以脈是浮而「緩」,跳的比平常快一點,但是不會太激烈,跳動的感覺類似在操場快走個幾圈後稍微快而浮的狀況。

  • 風邪鑽入衛氣層而「惡風」
  • 汗孔無法緊閉而「汗出」
  • 人體調動氣血抗邪而「發熱」,脈浮越向外
  • 脈跳得比平常快一點,像快走操場兩圈後的脈象
  • 與「傷寒」相比,脈象較為「緩」

【6.3】 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

【6.3】相對於「中風」軟趴趴的邪氣,有一種「寒邪」就比較兇猛一點,直接從體表刺到血脈之中,當人體直接受到猛烈的攻擊時,會突然緊張的把汗孔給緊緊關起來,於是就會「不汗出」而「無汗」,汗液無法從汗孔流出,身體摸起來不太有潮濕的感覺。

「中風」的時候汗孔關不緊,會不自主流汗,或是沒有不自主流汗,但是多蓋一件被子就因為熱而排汗;「傷寒」則是因為汗孔緊閉,即使蓋再多被子也不會流汗。因為「寒邪」直刺血脈,所以會覺得特別的冷,蓋再多被子也不會覺得暖。

因為寒邪直刺血脈,所以極度惡寒的感覺會先出現,一開始或許不覺得發熱,但是當人體開始調動氣機抗邪之後,身體開始產熱、發熱(燒),又因為「傷寒」的「汗孔不開」,熱沒有地方可以排出,所以比起「中風」來說,發熱、發燒的程度高出很多,有一種悶燒鍋的感覺。

因為氣機向外抗邪,但又「氣機不開」,所以脈象(相對於中風)浮的很「緊張」。一般都說這種脈是「緊脈」,就是把起來感覺硬硬的沒什麼彈性,跟弦脈很像,可是弦脈是把起來是一條直直細細的脈,比較沒有緊脈的「緊張有力」。我個人喜歡稱這種脈很「緊張」,因為有寒邪在血脈裡,所以身體的脈象好像特別有一種緊張的感覺,一直在跟什麼東西纏鬥一樣。如果說「中風」的脈是操場快走一圈,那「傷寒」的脈,就比較像是操場小跑步一圈了。

  • 寒邪直接刺入血脈而「惡寒」
  • 汗孔緊閉而「不汗出」
  • 寒邪直刺尚未發熱,但是人體調動氣血抗邪終究會發熱,脈浮越向外
  • 脈跳得比「中風」快,像快跑後的脈象
  • 與「中風」相比,脈象較為「緊(張)」,或是較無彈性的「緊脈」

有些脈象不太好分辨,但是各位同學不用緊張,因為當你把到浮緊脈時,你就會知道什麼叫浮緊脈,況且我們不是只憑脈象就決定用那一種方劑,還得跟其它主證框架合參,脈象只是用來確認我們對於疾病方向的判斷是「脈證相符」的。

以上就是太陽病的兩大證型,因為「汗孔的開與不開」,形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感冒,雖說差異好像不大,但是用藥天差地別,不能混淆!

請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從前感冒的經驗,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至少得過其中一種類型的感冒,只是那時候我們不知道什麼是「中風」「桂枝湯證」,或著什麼是「傷寒」「麻黃湯證」。從今天起,我們感冒的時候就要來觀察這不同的「身體感」,用疾病來喚醒身體的自覺!(咦,不要生病比較好吧!)

中風與傷寒的差異

(之後講到麻黃湯證會再看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