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篇(三)─太陽病中風(桂枝湯)證

辨太陽脈證併治

太陽病中風(桂枝湯)證

本篇學習重點再次提示了太陽病中風證的辨證要點,另外我們要理解傷寒論中的基本脈象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。

太陽「中風」是我們接觸到的第一個感冒類型,治療這種感冒的方劑「桂枝湯」是我們所說的萬方之祖,許多方劑都是從桂枝湯加減變化而來,所以我們要對這個「基本中的基本」再多做一些條文的解釋與說明。

6.13 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;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
前面作了「中風」與「傷寒」兩大感冒類型的比較,這裡就直接說了,「太陽病中風證」有「脈浮」、「發熱」、「汗出」、「惡風」四大主證,如果脈證相符就用「桂枝湯」當作「主治方劑」。

把脈基本說明

我們之前說過,就算不太會把脈,還是一樣可以按照傷寒論的條文開方治病。學了那麼久的中醫,到現在我也還不太會把一些精細的脈象,因為沒有專門的師父教,技術好不到那兒去,大家如果要學把脈技術,要自己想辦法找厲害的老師學習。

可是不會把精細的脈象就不能辨證開方了嗎?我們曾經提過,傷寒論裡有專門的「平脈辨脈篇」在講各種脈象,可是在六經感冒的篇章裡,仲景提到的脈象都相當的「粗」,很多時候我們只要能夠把出脈的浮、中、沈,也就夠了。

另外,仲景有時會提到一些很特別的脈象,例如治療大失血的心衰竭時用的炙甘草湯,其中「脈結促心動悸」的「結促脈」,脈跳得比平常快,跳著跳著就少掉一下,這種脈象保證就算你沒學過把脈,也能夠一把就知道,因為實在是太好把了。

  • 六經感冒篇章裡的脈象都比較粗,能夠分辨浮、中、沈即可
  • 脈象用來佐證辨證結果,一般來說必須脈證相符

還是那句老話,我們不是光靠著把脈,就決定一個感冒或疾病要用什麼方劑來治療,而是要經過詳細的辨證之後,排除了各種非決定性因素,將最後的結果跟脈象相互交叉印證,才決定所要使用的方劑。基本上如果判斷的正確,有極高的比率都會脈證相符,如果得到的結論是脈證不符的話,就必須重新辨證,找找看是否有其它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推論,有可能我們忽略了什麼其它的主證,又或是自己辨證方向有誤。

不過在少數極端的情況下,辨證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脈證就是不相符,這時候我們才需要憑經驗來「賭一把」!是的,有時候辨證的結果明明就很清礎,但是脈象就是不相符,或許是把脈技術沒到那麼細,又或者因為其它因素把真實的脈象給隱藏起來了。例如先被西醫的退燒藥給「下過」,脈象被打亂而變得不浮了,卻還是一副麻黃湯發熱惡寒的樣子,那我們就真的要賭賭看了。

但是各位同學要不要那麼拼啊?遇到被西醫亂搞一通的人啊,我是一律不出手的!你怎麼會知道被西醫、西藥給誤治後,到底會把「病位」打到什麼地方去呢?你拿自己的醫術去跟西醫、西藥拼,很容易敗北的!沒有挫折的人生,才是最快樂幸福的人生,明明知道西醫、西藥可以把感冒打的亂七八糟,何必硬要幫他們收拾殘局,那樣做並不會得到快感,只會受到挫折而懷疑人生而已。

脈象與病機、體質

除了「脈象不是處方的唯一指導原則」之外,在傷寒論條文裡提到的脈象,有很多時候並不是真的指向某個學術上的脈,而是仲景用來「標示體質」或是「標示病機」用的。

什麼叫做病機?例如我們會聽到學中醫的人分析一個人的腰痛原因:「因為腰為腎腑,所以你這個腰酸腰痛,是因為腎陽虛,腎氣不足,所以要來補腎,腎氣丸、腎四味、真武湯……;你這個胃口不好,常拉肚子,是因為脾陽虛,所以呢我們來補脾,理中湯、健脾丸……」就是「推測」某一臟或某一腑因為「陽虛陰盛」或「陽盛陰虛」而產生問題,所以要用不同的補瀉手段來治療,這就是一種推斷疾病「病機」的方法。

所以我們會推測「脈沈」是「病在裡」;「脈弦」如果是單邊的話,推測是「有水」,而雙邊的脈弦則是推測「有寒」……等等。仲景經常會用一些脈象,來標示身體有熱、有寒或有水,用來暗示具有某種體質,而不是真的指向一個學術上定義的「沈脈」、「促脈」或「弦脈」。所以在辨證的時候,就算沒有把到學術上定義的脈象,依然可以根據仲景的提示,找找看是不是有其它證據可以證明確實具有「脈像所標示的體質」。當然,能把得到學術上的定義最好,如果再加上主證框架齊了,那就保證萬無一失。

並不是說這個學術上定義的脈象不重要,而是當我們在看傷寒論的時候,要看得更廣一點,理解仲景的思考邏輯及暗示,才不至於拘泥於文字上,而錯失了仲景所給的提示,以及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。現在講這些可能還很抽象,等我們遇到條文的時候再來進一步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,現在只是稍微提一下,大家還不用急。

  • 仲景經常用脈象來標示體質或病機
  • 「病機」是推測一個疾病發生的成因
  • 「主證」是因為疾病而在生理上產生的實際病態反應
  • 傷寒論裡提及的脈象要用更寬廣的角度來對待

基本的把脈方法

我們如果是給自己把脈,要像右圖一樣,把右手的時候,左手就從底下繞過來,手腕附近有塊橈骨突出的地方,往裡面就對到我們的關脈,上下就分別是寸脈以及尺脈。右手脈「主氣」,左手脈「主血」。太陽病比較偏於「氣分」,所以大概把一下右手的脈就可以了。太陽病是「脈浮」,手指輕輕搭上皮膚,不用出力或只是小力的按壓,就可以感覺到脈的跳動,大概這樣理解就可以了,至於醫書上「定義」的「浮脈」是「輕取即得,重按稍減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」,就留給大家自行體會了。

我們平常就要熟悉自己的脈象,因為有的人身體比較爛,平常的脈可能就是比較沈在裡面。太陽病的時候,因為人體調動氣血向外抗邪,所以脈會向外浮越,可是平常就是脈偏沈的人,有可能脈「向外浮越的幅度」,就沒那麼的明顯,如果平常沒有熟悉自己的脈象,說不定會搞錯以為這個「還是需要用點力而稍稍浮起的脈」是「脈沈」!所以請各位同學平常沒事就摸摸自己的脈,感冒的時候才能有所對比。

至於「右手的寸、關、尺」,對應的是「肺、脾、生殖的腎」以及,「左手的寸、關、尺」對應的是「心、肝、泌尿的腎」,這個我們大概記一下就好了,這種東西不用記,需要用的時候再稍微回憶一下就可以了,而且寸關尺跟臟腑的高低位置相對應,想像一下自己臟腑的對應位置,日子久了自然就會反射。

6.13 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。陽浮者,熱自發;陰弱者,汗自出。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。

回到條文,太陽中風的脈把起來是「陽浮而陰弱」。學術上對於這個「陽浮而陰弱」有不同的說法,有的說寸口(肺脈,偏外;陽)把起來比較浮,尺脈(腎脈,偏內;陰)把起來比較沈;另一種說法則是浮取(手搭在膚表,偏外;陽)就能感到脈在跳動,沈取(用力按,偏內;陰)的時候,脈反而比較沒力。

陰陽在中國的學術文化裡是一種表記法,一種相對的觀念,就像兩個物體擺在一起,一個比較大,一個比較小,大概是這種相對的關係。陽比較偏外,陰比較偏內;陽的動能比較高,陰的動能比較低……等等。

脈象

雖然「陽浮而陰弱」在學術上有不同的說法,在實際運用的時候,兩種脈象我們都承認。臨床上,「中風」感冒的時候,一整條脈都浮起來的機會是很高的,中風的脈(相對於傷寒)是浮「緩」,沒有傷寒那麼「緊張」,就像在操場走快走幾圈下來的脈象差不多,跳的比平常快一些些,然後偏浮,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說過。

發熱所以陽浮

「陽浮者,熱自發」,「陽之所以浮」是因為人體調動氣機向外抗邪而浮越,可能是為了驅邪而加壓加熱,也可能是與邪氣戰鬥而生熱的結果。

汗出所以陰弱

「陰弱者,汗自出」,「陰之所以弱」是因為人體「自汗」。太陽病中風證會因為汗孔開闔的機能發生問題而「自汗」,「汗為心液」,汗液是由「營分」分化到「衛分」而產生的,這其間有能量的變化,營分必須分消一些能量以及津液,才能變為汗液而出,當身體自汗時,經絡、血管的能量自然同步的削弱。

發熱/惡風寒

「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」我們不管這些是狀聲辭或是郝萬山說的「疊字無義」,說的都是太陽中風主證「惡寒(程度較重的怕冷)、惡風(程度較輕的怕冷)以及發熱(發燒)」。

其它副證

至於「鼻鳴」二字,從日本考據回來的意思,大概是打噴嚏一類的,只要是受風、受寒或者是中焦(脾胃)虛寒都容易打噴嚏;感冒的時候氣血會被調動去抵抗邪氣,中焦脾腸胃缺少能量而「當機」,所以消化機能下降,有時候會拉肚子,有時會想吐等等。這些都比較不當成桂枝湯的主證,而是當作一般副證來參考,可以有也可以沒有,不影響主證框架的確認。

本條文依然是太陽病「中風」的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浮(緩),只是更詳細的解釋了各種生(病)理特徵的原因。